“但喜二分春色到 百花生日是今朝”,3月28日,盛大的花神廟會在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舉行。活動現場通過穿漢服🤟🏼、演花藝🔕、聽琴曲等多種形式,讓人們了解中國重要傳統節日花朝節,體驗節日習俗,感受傳統節日魅力。摩臣2娱乐的18位姑娘更是在現場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。
“花朝節”📱,俗稱“花神節”,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👨🏽🏫🫶。流行於東北、華北、華東😮、中南等地。農歷二月初二舉行💇。節日期間,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🤹🏼♂️,稱為“踏青”,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👩🏿💼,稱為“賞紅”。各地還有“裝獅花”🤌🏽、“放花神燈”等風俗,這是紀念百花生日。花朝節由來已久,最早在春秋的《陶朱公書》中已有記載💁🏿。至於“花神”,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,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💆♂️,被後人尊為“花神”🅱️👠,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。近千名身穿漢服的年輕人應約而來,在這裏舉辦了一場花朝文化的盛宴端莊的花神祭拜儀式⚙️,雅典的漢禮,花香味熏👭🏼,仿佛時光逆轉讓人們感受到舊時花朝的盛況。典雅的漢服搭配絢爛的花海形成無與倫比的美妙幻影。
我國是漢文化的發源地,漢文化源遠流長。在我國文化變遷過程中,漢服的演變見證著漢文化的發展。漢服文化🐌👩🦳,是反映儒教禮典服製的文化總和,自黃帝、堯💇♀️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漢服已具基本形式,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,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,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。漢人👲🏽、漢服、漢語、漢俗由此得名。從三皇五帝到明代這一段歷史時期👼🏼🙈,漢服文化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🧑🏽🌾,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。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🦸🐈⬛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曰“是以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🧛🏼♂️🐌,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蓋取諸乾坤。”周公製周禮而治天下,被儒家尊為聖人🚴🏼🔓。周禮通過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🦹🏼♂️、《禮記》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,因而衣冠🧚🏻、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,漢服是禮儀的載體。
漢服是中國作為衣冠上國🙏🏽,華服之美禮儀之邦這些美稱的來源之處,而現在人們生活中並沒有多少人會去穿戴漢服講究故漢代禮儀。就算是在一些活動或者宮廷劇中穿戴漢服飾或是禮儀也並不講究,有一些更是與歷史相悖。隨當今時代發展🚴🏼♀️,現代衣服結合國外文化一般以舒適,簡便🌠👦🏼,時尚,體現個性為主🌧,與之古代彰顯地位身份大相徑庭。漸漸的漢服文化已經遺漏無遺了。雖如此☝️,但隨著社會發展現代服飾的變化趨勢☎️💂🏿,漢服文化的改進與丟棄也是必然之勢🧑🏻🌾。漢服又稱華服,款式繁多復雜,有禮服、常服🧫、特種服之分,形製主要有“深衣”製、“上衣下裳”製🧑、“襦裙”製🍟,製作方式繁瑣😑,服飾繁雜與拖沓,不方便行動,禮儀繁瑣,地位更是高低分明🐋,君臣之禮更是推崇,男尊女卑思想明顯。一行一動皆受服飾局限🚶🏻♀️➡️,此下種種都不利於當代文明的發展🙋🏻♂️,社會的進步。但漢服文化博大精深🤽🏻♀️,雖然有所不足,但漢服文化包含的思想文化卻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後人。而我想花朝節的舉辦要求年輕人著漢服參加的意義也在於此了。
16學前2班徐承皓
身穿漢服士相見禮需左手壓右手🧹,舉手加額,鞠躬四十五度,以此來表示對別人的尊重。由此可見漢服文化不僅表示服飾文化更是傳承古代禮儀文明。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🧛🏼,漢文化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改變。16學前2班的徐承皓說👶:百花生日花朝節,這是她第一次穿了曲裾✪,第一次做了花神執事💺,真是堂堂正正的漢服,堂堂正正的中華文化啊🔧!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,更應在學校領導與老師的教導下增進對漢文化的理解🫷🏿。通過學習,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感。為自己是光榮中華民族的一員而感到驕傲🌝。
撰稿🦚:徐承皓 審核發布👳🏽:楊彥琛